敏感肌护理、皮肤学级护肤的全面爆发
今年是化妆品行业最缺人的一年。
在小红书上,以“敏感肌”为关键词检索,已有159万+篇笔记。
显然,这背后是敏感肌护理、皮肤学级护肤的全面爆发。而值得注意的是,青眼发现,曾经局限在医院的皮肤科医生,开始作为这类化妆品产品研发、品牌背书以及相关主题会议的刚需,频繁出现在台前,行业也由此爆发了一场皮肤科医生的抢人大战。
品牌背书、产品研发刚需
无独有偶,在今年3月欧莱雅中国2020/2021发展战略年度沟通会上,欧莱雅表示在中国地区将从明确品牌定位、皮肤科学专业学术研讨等四大维度,通过与600家医院、8000名皮肤科医生深入合作,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而欧莱雅集团2020年财报数据也显示,集团活性化妆品部增长18.9%,是唯一保持增长的部门。
“皮肤学级护肤品太多,皮肤科医生不够用了”“皮肤科医生以后可能都是新锐品牌创始人”“抢人大赛开始了”……行业人士对此纷纷表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黄种人中肌肤亚健康状态的占70% ,其中60%的都市女性表现为敏感肌肤。敏感肌消费者购买护肤品时会倾向选择更有功效、温和的皮肤学级护肤品。近两年以薇诺娜、玉泽为代表的皮肤学级品牌也脱颖而出,成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有业内人士表示:“敏感肌消费者青睐具有皮肤学背景的抗敏护肤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皮肤科医生接触的敏感问题肌肤案例较多,经验丰富;二是产品如果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代表其功效值得信赖。 ”
青眼在小红书进行检索,“皮肤医生”“皮肤科医生”词条分别有39万+、7万+篇笔记。


▍截自小红书
而敏感肌搜索页面首页,带有“皮肤医生”词汇的产品科普、种草笔记同样高频出现。印证了皮肤科医生在敏感肌这一消费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
▍截自小红书
不难发现,皮肤科医生在品牌推广中能不断突出自身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而通过学术推广+医生推荐的方法,让用户获得品牌认知和产品功能体验,形成口碑,已经成为了许多皮肤学级护肤品品牌营销推广方式的首选。
皮肤科医生不够用了
据青眼不完全统计,在近一年部分品牌或行业活动中,皮肤科医生&专家出现的频率已越来越高。

例如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顾问刘玮教授,据介绍,刘玮是最早一批跨界化妆品行业的皮肤科专家,曾参加编制有关化妆品皮肤病的7项国家标准。由于刘玮在皮肤学领域的专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不少品牌或企业活动都会邀请刘玮,或是提高会议调性,或是为品牌产品在学、研上的专业性提供支撑。
上月,新锐品牌瑷尔博士举办品牌专利发布会暨东方美谷上海皮肤微生态研究室签约仪式,于现场邀请了刘玮教授与会发布相关演讲;今年1月,丸美新品发布会上,也邀请皮肤科教授刘玮出席,解释人体面部出现松垮、凹陷和纹路等问题的本质原因。
可以看到,在行业各类会议中,皮肤科医生逐渐成为了“刚需”。其中,不少皮肤科医生会出现在不同品牌的活动,颇有些“分身乏术”。
抢人大战
芭薇股份旗下第三方检测中心悠质检测负责人李适炜就告诉青眼,“悠质与皮肤科医生合作,邀请医生对悠质的测试人员进行培训,指导测试人员对皮肤的反应进行评价。”此外,皮肤科医生不仅参与指导评价工作,更要参与检测环节。伯德创研总经理王晶表示:“特证检测的要求是两名2级职称的副主治皮肤科医生,其他的斑贴试验也需要皮肤科医生参与。”
因此,与皮肤科医生合作成为了如今从检测机构、工厂到品牌的“刚需”。
除此之外,药企的入局也在进一步“抢夺”医生资源。数据显示,有医学、药学背景的护肤品市场规模近五年复合增速为23.2%,远高于化妆品市场规模和护肤品市场规模的整体增速。在刚刚过去的上海CBE上,除了云南白药、片仔癀、马应龙等在多年前就凭借医药背景切入美妆行业的药企外,青眼还发现了拜耳、东国制药、国药集团等药企的身影。
青眼情报(企业版)调查也认为,随着医药行业市场趋于饱和,受政策的影响行业利润增速开始减缓。越来越多具备医药背景的企业会为追求新的业绩增长源而布局化妆品行业。而药企在医学、药学上的专业优势同样要借助专业的皮肤科医生表现出来。
而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同样在不断推进着企业与高校、医院等科研院所进行科学成果转化,化妆品行业已开始从“产学研”转变为了“产学研医”相结合。
随着行业的专业化发展,品牌、企业对消费者洞察、产品研发等领域的不断深入,以及法规政策的完善,除了行业关注已久的企业质量安全负责人、人体试验志愿者外,皮肤科医生也会越来越被需要。就如一位行业人士所说:“今年,是化妆品行业最缺人的一年。”